漫议良知
离休干部 赵泽五教授
一
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历来是哲学家们共同关注的命题。孔夫子承认人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认为自己就是。生而知之的认识,孟子首倡良知理念。他认为,人之不学而知者,谓之良知,不虑而能者谓之良能。他还坚持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生活中,人们把良知良能通称为有良心。孟子还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都是人生来就有的。为了证明自己的理念,他举例说:见孺子将入于井,谁都会不假思索地冲上去,把孺子救上来。这种基于直觉的反应,就是良知。孟子认为,只要把良知弘扬起来,人人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
孔孟之后,秦汉重刑名和黄老之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思想家们沉溺于玄学(老庄之学)或清谈之中,对心性之学谈的很少。隋唐之际,佛教盛行,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互相激荡、碰撞和融合,到七世纪,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被视为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禅宗六祖慧能首倡“菩提自性”,顿悟成佛。菩提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自性就是一切有情之物的本性,说白了,就是佛性。佛性是人之自有,不假外求,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慈悲即是观音。慧能还认为,世界上本无净土,明心见性,就是生活在净土之中。做一件善事就是向极乐世界靠近了一步。在禅宗的教义中,不难发现良知理念的影子。
宋明时代思想家对此继续有所阐发,周敦颐主张的修养方法是“主静”,而静的第一要义是无欲;他对无欲的解释与禅宗的无心,道家的无为很相近,都是要在应该出手时,顺其自然,依良知行事;良知是直觉,是本然。程颢、程颐、朱熹都对良知做过自己的阐释,并且都拿孟子打的那个比方做依据,认为拯救孺子时的心态,是第一反应,亦即人的本心,不含个人功利或感情的动机,也不含一点勉强的成分。笔者以为,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得失面前宠辱皆忘,就是这种心态。
从宋明儒家关于心性理念的论述,到佛家关于佛性的教义,揭开其哲学术语的玄奥,直白地说,良知无非就是常人的平常心。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一段记载:栖霞山一座古寺中有一副对联: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禅宗六祖也说,担柴运水无非妙道;举手下足,尽是佛事。古往今来,大儒、真佛口中的良知、佛性、本心等等,无非是从平常人平常心中流露出来的“家常话”罢了。
见义勇为者常被别人问及“事发当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那样做”时,得到的回答通常是:来不及想“为什麽,遇到这种情形谁都会这样做”。笔者认为,这是为良知做了通俗易懂的诠释。
不过,这个平常心,绝不是个人的或朋友小圈子中的“平常心”,而是千千万万人在社会实践人际往来中产生,经过哲学家的提炼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
平常心人人都有,家常话人人会说,但是绝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其深意,并付诸实践的。能这样做的人,依冯友兰先生的解读,也就是圣人了。
王阳明集前辈儒家良知理念的大成,首倡“致良知’学说。但他也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他的一位弟子曾抓住一个小偷,并向小偷宣讲致良知。小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因天气很热,弟子便让小偷脱去外衣,接着又让小偷脱掉裤子,小偷拒绝,弟子告诉他,这就是你的良知。王阳明及其弟子们的用意是说,每个人都有良知,这良知就是人的本心。人凭着良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人人按本性说,都是圣人。王阳明的弟子们常说“满街都是圣人”。人所应当做的,就是遵照良知的命令去做。遵行良知的命令,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就能够成为圣人。
如果这样理解良知,岂不等于冯友兰所说的“自然境界”?非也。自然境界是蒙昧状态,而致良知,则属于社会准则业已内化为人们心灵深处的成人的状态。
二
良知源于先天的认识,显然是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谬误。然而这并不是说,唯心主义者都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或者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古往今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大公无私、为民请命、苦干实干,刚正不阿的志士仁人,却不乏执着的唯心主义者。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良能既是天赋的,知必行,行就是遵从天意。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是浅知,甚至是假知。首倡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就是中国卓有建树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用他的的话来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把知和行视为等同。在此,我们不必苛求王阳明不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但这个认识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见解却是不谋而合;苏格拉底也认为,人们知道什么是善,必定会去行善;知道什么是恶,就一定不去作恶。
孟子也主张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就应该付诸实行。《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八章有这样一段:宋国大夫戴盈之问孟子:什一去关税之征今兹未能(实行百分之十的关税,减轻人民负担现在还做不到),请待来年。孟子说,偷邻居的鸡由一天一次,改为一月一次,可以吗?孟子尖锐的讽刺了知道错了却不肯彻底改正的人。
知行合一的理念也在现代心理学中得到验证。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都是知、情、意三个要素构成的。认知使人明辨是非、善恶;情感使人确认客观事物与自身需求的关系,从而选择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意志是克服行为中障碍的心理现象。个体的行为,始于认知,完成于行为。知之深,才能行之切。知行统一观是有科学根据的,没有知行统一,就没有正常人的行为。
然而,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现代经济和科技服务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第一位功能是教会学生做人;首先必须做好人,打下做好人的底子,然后才能做各个领域优秀的的专业工作者。实践证明:一切失败归因于做人的失败,一切成功归因于做人的成功。现代教育,恰恰是在教学生做人的这个层面,成了木桶的“短板”。
其实,人们并非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知行都是脱节的。一个人,只要是身心发育正常,都知道趋利避害,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谁要是反其道而行之,不被视为“傻瓜”才是怪事。可是为什么还有些人在做人的问题上,愣要明知故犯,不走正路走邪路,以致陷身囹圄,遭人唾骂,原由只是四个字:利令智昏。
知和行的关系,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横亘在中间的还有感情这道坎。人无感情,什么事也做不成;有感情,如被私欲蒙蔽,也会使良知泯灭。感情是什么?感情主要是爱憎二字,而爱憎又牵连着利益。懂得的道理之所以不肯、不愿或不敢去做,个中原因,无非是利益驱动使人头脑发昏。通常表现为,公私关系错位。因此,摆正公私关系,是检验个人品格的试金石。大公无私为圣人,公而忘私为贤人,先公后私为好人,公私兼顾为常人,先私后公为小人,损公肥私为罪人。尽管道德不否定一切私欲;但是做人还是应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否则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生的高境界是做圣人、贤人、好人;最低限度也应做一个公私兼顾的常人,远离假公济私的小人,鄙弃损公肥私的罪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关键是不可失去良知。不可失去做人的底线。
知耻是良知的保护神。人而不知耻,良知就所剩无几了。人被定位为无良,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人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在离开别人的视线,无人监督的时候,在为公众利益默默奉献而不被理解的时候……。在诸如此类的情境下,常常祈求良知的帮助;正如海涅所说,“引导生命走出迷途的唯一手杖是良知。”
三
良知是做人的底线。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无不与良知相通。讲良知,虽不会使人得到什么实惠,但会得到心灵的安宁。安宁,是中国人追求的五种幸福之一。没有良知的人,或迟或早,会走上人生的不归路。在这个意义上说,良知是做人不可须臾离开的“命根子”。行为前,指导行为主体做出正确的选择;行为中,帮助行为主体随时纠正行为中的偏差,使之始终不离正确轨道;行为后,检验行为的效果。
良知教育是终身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实行古人提倡的“养正于蒙”。常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打好根基,就会刻骨铭心,融入血液,像天性一样永不退化,永不磨灭,受益终身。
五六十年前,小学生几乎都会唱的一首歌:
小嘛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呀,
没有学问呀没脸见爹娘。
这首歌的歌词通俗易懂,但意涵丰富。它教育孩童勤奋学习,不怕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要知道感恩父母,要有知识有学问,要行正道,知廉耻,等等。这些都是良知在孩童身上的萌芽。把良知呵护好,弘扬好,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发扬光大,知道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知道应该怎样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进入官场,才会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人生谢幕的时候,全身而退,不留遗憾。
四
虽说人人都有良知,但是(阶级烙印暂且存而不论)光是人的品位不同,追求不同,精神境界不同,机遇不同,良知就不会是千人一面。老话说,盗亦有道。强盗头子会认为,打家劫舍,让同伙有饭吃就是“良知”;把抢来的财物与同伙分享,就是“良知”。下面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1963年哲学家阿伦特(Hannah Aarendt)发表了一本名为《埃克曼在耶路撒冷》的书,书中披露,一个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名叫埃克曼的纳粹分子,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时称:“只有按照命令去做,疯狂而有计划地把几百万男子、妇女、儿童杀死,他才不会失去良心。”在正常人看来,此人肯定是个疯子,然而经过多位精神病专家鉴定,此人精神正常得很——正常得令人恐怖。
一个社会,有善人必有恶人;有君子,必有小人。善人有善人的良知,恶人有恶人的良知;君子有君子的良知,小人有小人的良知。两者冰炭不同炉,薰莸不同器。只是邪恶者自封的良知,不被社会所认可,也不是千百年来古圣先贤竭力倡导的良知。
即便是好人的良知,也不见得就处于同一层次,犹如今之所谓“大道理、小道理”。这一点,古人似乎没说过,但意思是有的。用王阳明的话说,学问有大人之学与小人(普通人)之学。“大人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视中国犹一人”。襟怀广阔,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也就是宋代张载所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按:与,就是朋友)引申来说,一个国家的人民,以国家为一体,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必要时献出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这是平民百姓的良知;在当今的世界,为人民服务,以全世界劳动者为一体,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是共产党人的良知;以一个家庭为一体,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夫妻和睦,——这是一家人的良知;在社会上,遵纪守法,乐于助人,与人交言而有信,就是一个公民的良知;在商海,以消费者为一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不坑害消费者,——这是商人的良知;教师,以学生为一体,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这是教师的良知;尊重教师劳动,勤奋学习,不偷懒、不作弊,独立完成作业,论文不抄袭,——这是学生的良知:在公共场所玩耍的小孩子,不践踏草坪,不乱扔果皮杂物,不随地便溺——这是小孩子的良知,如此等等。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道理管着小道理,人即使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样高层次的良知,也不应拒绝爱国、真诚,无私、仁爱、勤奋、感恩、怜悯、宽容、谦逊、正直、勇敢、诚实、守信、戒骄、戒妒、敬业、乐群等人类公认的,让人感觉得到的良知;把每天应做的每一件事做好。离开这些人人看得见的美德,在世间任何地方也找不到你所认为的那种“良知”。
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良知也是如此。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反映大革命的名著《九三年》中,有一个震撼人心的情节:杀人魔王反革命头子朗德纳克连同被他抓来的三个无辜儿童被国民军围困在一个地势险峻的堡垒里。朗得纳克点燃了堡垒中的稻草,企图将堡垒付之一炬,随即从秘密通道逃出。当他想起三个孩子还在烈火中命悬一线时,立即转身回来,救出孩子,然而他被俘了,注定要被送上断头台。但是此举,却赢得国民军将士们的一片欢呼。你死我活的敌对双方的思想感情,在这里交汇了。这个情节是否有原型,还是纯属虚构,借此表达作者的人道主义理念,笔者不得而知,但是,雨果认为在革命的良知之上,还有人道主义的良知。这个理念,加上前面提及的纳粹分子埃克曼,验证了良知的层次性。
“善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马克.吐温)。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事物。珍爱生命,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被认可的良知。是最高层次的良知。中国古代圣贤早就认识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爱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
五
在笔者看来,时下对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主要不在智育领域,而在德育领域。教会孩子学会做人,比教会孩子识几个字,会算几道数学题难得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深感忧虑的是,学校的德育不到位,主要表现是良知教育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德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明是非,别善恶,也要教孩子识美丑。美育缺位,德育就是不完整的德育。
德育与美育是一致的,但也有区隔。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主要诉诸理性,通常含功利因素。美育主要诉诸感情。德育主要是认识过程,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利用概念判断推理,形成正确的认识;美育主要靠直觉,不含功利因素。
所谓不含功利因素,展开来说,美感,不必盘算,不求有得,往往是在“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一瞬间发生的,近似于人们常说的灵感、顿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感并不与“占有”挂钩。山河大地的壮丽,艺术珍品的精美,感受者未必都会产生据为己有有的念头。赞美一个人的人品常用“光风霁月”,“玉树临风”“光彩照人”这样的短语,只要能使人产生美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更无他求。东晋山涛(政治家、将军)让妻子韩氏观察他的至交,也是当时的大名人嵇康、阮籍两人的异性美。韩氏隔着墙孔偷窥了一夜,结论是,论才华,山不如稽、阮,论学识,不相上下;不涉及一点非分之想,这可称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了。美就在身边,在一山,一水,一石,一木,在人的言行举止中,在人的心灵中。只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感情和审美能力,就能取之无尽,用之不竭,造物者是不会吝啬的。在这点上,审美与良知的真谛是很贴近的。人们在道德行为中,融入审美的元素,可以使人以行善为美,以行善为乐,进入孔子所说的“为而无所求”的高尚境界,从而淡化做好事背后的功利动机。
正如道德行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感知、情感)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样;美,也是在主体与客体互动中产生的。苏轼有一首咏琴的诗生动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若言弦上有琴声,琴在匣中胡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因此,美育就不是唱几首歌,做几幅画或创作几件艺术品,或开几门美学课程的问题,而是打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乃至自然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系统工程。学生在学校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相互交融的过程。让美的事物融入心灵,把美的心灵寄托在美的事物上;物我两忘,浑然一体。我国有许多成语、名言和典故蕴含着这个奥秘。比如,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孔子),疾风知劲草(李世民);心正则笔直(柳公权),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为草当做兰,为木当做松(李白),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陆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毛泽东)。
毛泽东的文章、诗词、书法把他的精神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读他的作品可以想见其为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还有更多的人用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云水情怀,山河气概,清风晚节老梅香,等等,借以自喻自励自勉。
由此可见,所谓文艺作艺术的穿透力 ,无非是以作品为载体,把美渗入了人的心灵深处。每一次审美体验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一次精神境界的提升,并带来感官上的愉悦;这种心境使人在真善美的追求中,乐以忘忧,乐而忘返。
审美需要主体的内心体验。因而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儒林外史中那个满脑子想借八股文猎取功名利禄的马二先生,游西湖时全然感受不到湖山之美;被讥为“马二游西湖,莫会于心”。无独有偶,笔者认识的一位先生从杭州归来,对人说,西湖有什么好玩,不就是那么一个大水泡子?——呜呼,西子有灵,真的要委屈死了!
只有那种在生活中能够领略美的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才会觉得生命的可贵,值得为这个世界献出一切。
2017年6月